2007年8月16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七版:服务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回归社会大家庭
高铭

  2003年起,我国开始对现行《刑法》规定的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区中服刑的五类人员试点社区矫正。作为首批试点城市,北京市社区矫正进展情况引人关注。记者近日在朝阳区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项调查,至2007年6月,北京市朝阳区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838人,除已刑满解除的,目前实有766人在该区接受社区矫正。
    昨天下午,小A给自己所在的小区写完最新一期黑板报之后准时来到和记者约定的采访地点——小区一角的小花园。说起过去,小A说自己那时“淘”得太离谱了。他现在给小区写黑板报是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必须做的公益劳动之一。只不过知底儿的居委会大妈一直为他隐瞒着“身份”。小A是1995年因盗窃罪和流氓罪(斗殴)两罪并罚被判刑15年,2006年3月回到社区开始接受矫正。
    小A很幸运,刚从监狱转到社区服刑,街道司法所和派出所都帮他介绍工作。可一听小A的情况人家连连摆手。经过努力小A终于被一家企业“收留”,月薪1000多元。而小A的真实情况除了工厂领导谁都不知道。“如果没有工作,没有生活来源,加上容易受到歧视,这些矫正对象很容易再次犯罪。”朝阳区左家庄社区司法所所长李俊明的观点在长期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公安干警中很有共鸣。别人看报看新闻,司法所的人看报先看招聘启事。目前朝阳区司法局已经联络了16家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系统的社会办学力量作为阳光社区矫正中心的培训基地,内容包括烹饪、理发、电脑、音乐调音等。
    从2006年10月份开始,朝阳区司法局开始陆续接纳25名重刑犯回到社区进行矫正,而每一个社区矫正对象都在朝阳区40余名专职司法警察的严密监控之中,而矫正人员分3类进行管理,C类人员每月需到司法所当面报到一次,B类人员一个半月一次,A类两个月一次。由于社区矫正目前还在试点没有正式立法,如何妥善管理、安置矫正对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都是我们看着长大的孩子,年轻时候脑子一热犯了错误,怎么也得原谅他们啊!”在左家庄社区,一位老爷子这样对我们说。
    的确,惩罚一个犯罪的人容易,让他们健康地重回社会大家庭需要你我和大家的宽容。